绿色点染希望的田野——全国春耕生产形势综述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题:绿色点染希望的田野——全国春耕生产形势综述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当前,全国已由南向北全面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绿色是今年春耕生产的突出亮点,各地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稳住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全面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落实绿色高效技术 冬小麦苗情好于上年
16日,在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的10万亩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绿油油的小麦正处于拔节期。这里采用的小麦病虫害机械化绿色综合防控、平衡施肥、精量匀播等技术,将为推动全省小麦绿色高效种植、农药化肥减量等提供重要示范。
3月16日,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的10万亩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病虫害机械化绿色综合防控作业。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冬小麦是夏粮的主体。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了解到,今年我国冬小麦面积稳中略减,苗情长势总体好于上年。农情调度显示,小麦返青一二类苗比例86.6%,比上年同期高6.2个百分点。
种植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绿色是今年春耕生产的亮点。各地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扩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和全程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试点,,保持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开展整建制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继续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3000万亩,加快节水农业发展,开展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
农业农村部协商财政部,提前预拨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有机肥替代化肥、农机深松整地等项目资金。冬小麦主产区及时组织专家制定技术指导意见。
今年春耕生产中,种植结构呈现调优势头,表现在品种结构优化,水稻、小麦、玉米面积基本稳定,大豆、油料、蔬菜等面积增加;区域结构优化,“镰刀弯”地区继续巩固玉米结构调整成果,生态脆弱地区积极调减高耗水和易感病作物;品质结构优化,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稻谷、高蛋白大豆、“双低”油菜等面积增加;产业结构优化,订单生产面积增加,产业融合加快发展。
气象年景中等偏差 病虫害可能偏重
这位负责人同时指出,根据各地反映和专家分析,今年春耕生产也面临挑战:
一方面,小麦苗情虽然总体正常,但长势不均衡,田间管理难度大。华北麦区去年秋播以来降水持续偏少,局部土壤表层缺墒,春季受旱冻叠加风险大;黄淮部分麦区长势偏旺,遭遇“倒春寒”的风险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阴雨寡照天气,部分田块发生渍害。
另一方面,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国农业气象年景中等偏差,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春旱、低温阴雨和洪涝等灾害,特别是东北地区局部土壤缺墒,抗旱保春播任务繁重。此外,专家预计今年病虫害可能偏重发生。
他表示,针对上述问题,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奋战100天夺取夏粮丰收行动”,制定下发了春季田管技术指导意见等。近日,派出8个专家指导组分赴16个小麦、油菜主产区开展生产指导,促进春管春播顺利开展。
3月16日,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的10万亩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病虫害机械化绿色综合防控作业。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四方面举措为夏粮丰收赢得主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了掌握夏粮和全年农业丰收主动权,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将采取四方面举措保障春耕生产:
——加强春季田间管理。北方冬麦区重点落实镇压划锄、合理运筹肥水,南方地区重点落实清沟理墒、因苗施肥,转化弱苗。
——做好指导服务。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对主产区、重灾区和病虫重发区采取蹲点包片、进村入户等方式,落实关键技术。
——深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加强宣传,引导农民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重点是调整优化“镰刀弯”玉米非优势区作物结构,调减三江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井灌稻种植,启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支持东北地区扩种春大豆,黄淮海地区扩种夏大豆和夏花生。
——狠抓防灾减灾。加强与气象部门会商,防范春旱、“倒春寒”、渍害等灾害,做好物资和技术准备。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同时,狠抓农资市场监管,保障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