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学术评价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光明网讯 12月13日,第四届中国学术评价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会议主题为“标准、体系、路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与‘双一流’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表示,学术评价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既是“双一流”建设的实践者,也是中国学术评价体系的探索者,学校将立足中国问题、中国需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完善的“双一流”学术评价体系和科学的学术评价成果。
论坛的第一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党委书记李红宇研究员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原主任武宝瑞教授的报告回顾了“双一流”建设的历史脉络,指出“学术评价未被作为核心要素”是一个重要问题,学术评价应通过多种路径融入到“双一流”建设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研究员的报告谈到,一流人才是一流学科的决定性因素,要重视一流人才的评价,突破现有的文献计量和同行评议评价模式,充分利用开放式评价方法对原创性、突破性成果进行评价,识别出前沿学者,并要设立前沿学者工作室,快速建成一流学科。《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朱剑编审的报告,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尴尬境地、路径选择与评价支持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内涵式发展”的问题。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周谊教授概要地分享了北京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指出学术评价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论坛第二阶段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研究员主持。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叶继元的报告,阐述了“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评价的进展、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指出要强调学术成果的内容质量评价。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研究员的报告,呼吁“双一流”建设的评价要改革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与指标,并且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张大庆谈了跨学科评价的问题,强调不仅要建立公开公正的评价体系,,更要对创新保持宽容的态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和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邱均平教授的报告介绍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新指标与新方法,即发展指数的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在“双一流”建设中,学术评价仍然处于“外环边缘”,需要学术界、期刊界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发挥学术评价的作用,支撑“双一流”建设。(战 钊)
会议现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党委书记李红宇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武宝瑞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员刘益东
《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朱剑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周谊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叶继元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张大庆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资深教授邱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