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传奇世界SF > 文章内容

游戏创业者的“生”与“死”

作者: 传奇世界公益服 来源: Www.42tw.Com 时间: 2020-08-01 阅读:

  原标题:城市与社会|游戏创业者的“生”与“死”

  作为一年一度的中国游戏产业盛典,ChinaJoy的热闹与否可以看作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如果说近年来展馆场地的缩小和展台的减少反映出产业整体的不景气,那么在展会中越来越少出现的中国游戏初创企业则是产业内创业者步履维艰的侧面写照。

  据媒体报道,2015年到2019年间,国内大量中小型游戏初创公司倒闭,而新成立的游戏公司数量仅为注销、吊销公司数量的24.4%。就算是还存活的初创公司,它们很多还未从之前游戏版号冻结导致的产业动荡中完全缓过来。

  笔者在2018年走访了上海三十多家还在运作的游戏初创企业,试图更好地理解创始人的背景、面对的挑战和未来的机遇。这些企业的核心业务不仅仅包括传统的游戏开发和发行,还有美术程序外包、硬件技术、平台管理、商业扶持等其它游戏产业业务。

  笔者发现,上海的游戏产业表面上看起来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创业环境——在浦东、徐汇、杨浦、静安等地的创业园区中游戏初创公司并不鲜见,而在本地行业社交活动中也能经常见到创业者和准创始人。但是,在一个盛行“赢者通吃”规则的国内游戏市场里,相当多的初创公司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状态,一个外界因素的改变就可以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8年ChinaJoy BToB馆的某日本企业展台。海外游戏企业的优质内容集中展出同馆内零星散落的中国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2018年ChinaJoy BToB馆的某日本企业展台。海外游戏企业的优质内容集中展出同馆内零星散落的中国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在上海创业的游戏人

  在中国游戏产业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诞生了不少举足轻重的游戏公司。从网游时代的盛大和九城,到页游时代的游族和三七互娱,再到近些年的心动、莉莉丝、米哈游等本土新锐,上海本地游戏产业有着浓厚的创业传统和文化,而游戏产业创业者也并不缺乏激励人心的创业典型和故事。此外,譬如电子艺界、育碧、维塔士等在上海深耕的海外游戏企业,也通过溢出效应为当地游戏创业圈提供了专业人才成长的土壤。

  笔者研究中的企业创始人多为20至40岁的男性,拥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这与上海本地高科技和媒体创业者的人口背景大致吻合。在他们当中,超过半数有着丰富的游戏产业经历: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进入了这个产业,在中资和外资游戏公司中摸爬滚打十几年后选择了创业这条路。在他们看来,选择自立门户就是一条水到渠成的职业发展路线。而他们选择上海,也是基于本地游戏产业的成熟以及所需人才的高密集度。

  作为一家游戏外包公司的创始人,老韩对他公司的运营状况还算满意:上百个忙碌的工位布满了一整层办公楼,墙上挂着与海内外大厂合作的游戏美术素材,接待室也摆了不少政府颁发的证书和奖状。资深的从业经验让老韩对游戏外包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了如指掌,他也因此清楚地明白平台化技术可以带给他公司可持续的商业机遇:“国内游戏外包的商业模式还是非常陈旧的,就是用微信一个个去聊,甚至我当面去拜访……它可以完全用一些比较好的互联网模式” 。

  此外,不少有着丰富产业经历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开公司做游戏就是对中国游戏产业大环境的不认同以及寻求出路的探索。从网游时代开始,国产游戏对流量变现、氪金、数值化、换皮等制作发行手段的重度依赖一直为人诟病,但基于国内用户基数和消费能力的诱人盈利以及与日俱增的公司运营成本,这些问题在成规模的国内游戏公司内很难得到有效的回应。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是要冒着更大的商业风险和不确定性,创业成为了一条似乎可以摆脱产业桎梏的方式。

  大福从原公司离职后,找了一个相识多年的行业好友,两人对做独立游戏的理念一拍即合,成立了一家独立游戏工作室。对于大福而言,物质上的回报并不是出来创业的主要动力:“按照我们的能力,在上海随便找个薪资两三万以上的岗位非常容易。但就是不想这么干,因为待的公司全是大家抄抄抄,抄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目标,不知道该怎么走”。

  除了这些行业老兵,受访者中还有一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或是刚大学毕业,或是在大厂内待了一两年便离职了。与同行业的老兵相比,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多是上海本地人,选择在上海创业更多是基于对这个城市的熟悉、本地社会人脉、以及较低的住房成本。不光是对游戏的热爱,他们也把职业选择同现实的就业考量联系在一起。

  小赵在大学期间就开始打理自己的独立游戏工作室,本着喜欢玩游戏的热情他自学了游戏设计的相关课程,并通过制作售卖同人游戏在相关网络社群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访谈中,小赵还向笔者推荐起自己正在制作的一款平台射击游戏,打算过一阵子作为主打产品在全球最大的游戏平台Steam上线。此外,自己软件服务方向的双非本科背景让他意识到创业做游戏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职业选择:“我个人觉得以后的网络产业竞争比较激烈……你不一定能竞争过他们(名校毕业生),所以我必须要另辟蹊径”。

2018年ChinaJoy BToB馆的某中国游戏初创公司展台。馆内的中国游戏初创公司多以宣发和出海服务为主要业务。

2018年ChinaJoy BToB馆的某中国游戏初创公司展台。馆内的中国游戏初创公司多以宣发和出海服务为主要业务。

  浪潮退去后的“裸泳者”们

  如果说2015年后中国游戏初创企业增长的放缓是先前产业热钱疯狂涌入后的冷却期,那么2018年对于众多创业者来说是产业整体下滑导致的劝退期。在版号审批冻结之前,国内的游戏市场,特别是手游,已经进入了异常残酷的竞争淘汰。

  一位连续手游创业者直言不讳地谈到每年国内手游市场上只有大概百分之十的游戏能够活下来:“100个游戏有5个能突围,还有5个可能是维持,剩下的90%,基本上都处于一种不能盈利的、直接或间接死亡的状态。”如此的市场压力使得很多国内的一二线游戏企业压缩游戏制作宣发周期,并采用组合策略(portfolio strategies)推出多款游戏来分化单个产品失败的风险和损失。而对于大多数游戏初创企业来说,他们有限的商业资源和团队人力决定着他们很难和大厂正面硬碰硬,只能赌运气般尝试做个爆款或者把产品定位小众玩家群体。

上一篇:金和平,瑞典文艺精英的“食堂” 下一篇:腾讯黑鲨游戏手机3S评测:电竞“MIUI12”加持! 120Hz高刷没遗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