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传奇世界SF > 文章内容

2019年欧美文学盘点:失去和获得,告别与展望

作者: 传奇世界公益服 来源: Www.42tw.Com 时间: 2021-01-10 阅读:

2019年欧美文学盘点:失去和获得,告别与展望

失去和获得,反复地出现于今年的欧美文学界,同自我的、同外在的争论,也常见于今年的新作之中,不少作家都在作品中讨论了人工智能、英国脱欧和西方局势,也反思了自己国家的历史和集体性失忆。

2月5日,李翊云的《当理性结束时》和马龙·詹姆斯的《黑豹,红狼》同时出版,成为2019年最早受到关注的名家新作。在这之后,阿莉·史密斯、特德·姜、朱利安·巴恩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劳伦斯·费林盖蒂等作家也接连出版新作,伊恩·麦克尤恩甚至在一年里推出了两部小说。2月,诺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颇有兴致地开办了摄影展,这些摄于伊斯坦布尔家中阳台上的照片,完整展现了伊斯坦布尔的质地。

这是多产的一年,停办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迎来了两个得主,布克奖同时由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伯纳德·埃瓦里斯托获得。这也是失去的一年。2月,,托妮·莫里森推出新作,六个月后,她于纽约逝世,享年88岁。10月,哈罗德·布鲁姆在纽黑文逝世,享年89岁。4月,科幻作家吉恩·沃尔夫离世,9月,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长期伴侣、加拿大作家格雷姆·吉伯森也离开人世。

失去和获得,反复地出现于今年的欧美文学界,今年第一部受到关注的名家新作、美籍华裔作家李翊云的《当理性结束时》(Where Reasons End),也和这两个概念紧紧相连。两年前,李翊云的儿子文森特自杀身亡,年仅16岁,在这部自传体小说里,李翊云试图同已逝的儿子对话。在2017年的回忆录《亲爱的朋友,我从我的生命中写给你生命里的你》(Dear Friend,from My Life I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中,李翊云将写日记描述为“与自己的长期争论”,而在《当理性结束时》中,儿子和母亲的争论也不断出现。儿子曾问母亲:“既然你书写苦难,既然你能理解苦难,你为什么还要给我生命?”母亲则问儿子,我们能不能像接受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一样,去接受自身的痛苦。

同自我的、同外在的争论,都常见于今年的新作之中。2019年,不少英国作家都在作品中讨论了人工智能、英国脱欧和西方局势。在4月推出的《像我这样的机器人》(Machines Like Me)里,伊恩·麦克尤恩讲述了一段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感情。在他看来,既然人类不会以同理心对待同胞,便更不会善待机器人。9月,伊恩·麦克尤恩又突然发布新作《蟑螂》(The Cockroach)。在这部致敬卡夫卡的作品中,主人公在早上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型蟑螂,同时成为英国首相。反对脱欧的伊恩·麦克尤恩将对英国现状的担忧写入作品,并认为写作是作家唯一能应对英国现状的方法。

《像我这样的机器人》也引起了作品外的争议。伊恩·麦克尤恩公开宣布《像我这样的机器人》不属于科幻小说,被认为是严肃作家对科幻小说的傲慢。有评论认为,把科幻和严肃文学严格地区分是一种文学歧视,毕竟爱伦·坡的小说也曾首发于《神奇故事》之类的科幻杂志。

同样关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话题的还有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在于5月出版的新作《弗兰吻斯坦》(Frankissstein)中,珍妮特·温特森以玛丽·雪莱的作品《弗兰肯斯坦》为原型,讲述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故事。在她看来,新作中的性别问题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不会把自己定义成男性或是女性,我就是我而已。甚至,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把自己定位为人类,我不觉得自己身上有人类的特点。”她也提到,女性作家面对的阻挠比男性作家多出许多,虽然自己已经为今天的局面做出努力,但她还是对现在的年轻人感到同情,因为他们从上一辈手中接过了一个混乱的世界。

此外,虽然布克奖得主、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新作《穿红外套的男人》(The Man in the Red Coat)讲述的是19世纪法国医生塞缪尔·波齐的生平故事,但朱利安·巴恩斯认为,自己之所以沉浸在过去,是因为想要逃离英国脱欧的现实。关注脱欧的还有曾两次入围布克奖短名单的英国作家德博拉·利维,在今年出版的新作《目睹一切的男人》(The Man Who Saw Everything)中,德博拉·利维结合英国脱欧,探讨了欧洲大陆的历史和现在。另外,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在最新短篇小说集《大团圆》(Grand Union)中带来了11篇从未出版的短篇小说,尝试了科幻、超现实主义、讽刺寓言和实验性小说等风格。

诗集和评论集同样值得注意。7月,逝世四年的美国诗人詹姆斯·泰特的遗作The Government Lake:Last Poems出版,琐碎的吵架、心不在焉的遐想,都被詹姆斯·泰特以反传统的叙事手法展现。另外,英国评论家詹姆斯·伍德的新作Serious Noticing:Selected Essays by James Wood集合了他二十多年来的文艺评论的随笔集,被评论认为是21世纪最好的文学阅读指南之一。

2019年,我们不断告别。4月14日,曾获世界奇幻奖终身成就奖、星云大师奖的科幻作家吉恩·沃尔夫逝世,享年87岁。吉恩·沃尔夫的代表作《新日之书》曾在奇幻小说调查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指环王》和《霍比特人》。尼尔·盖曼和乔治·RR·马丁都认为,沃尔夫是科幻领域有史以来最好的作家之一。被誉为“当代麦尔维尔”的吉恩·沃尔夫善用隐喻,他往往用故事来影射人类命运,也因此常被和托马斯·品钦、威廉·加迪斯相比。吉恩·沃尔夫认为,人们总是希望别人相信自己的叙事,但所有人都是不可靠的叙事人。他笔下的不可靠叙事人给阅读增加了难度,但在他看来,好的文学本身就是面向受过教育的、有经验的读者。

8月6日,诺奖得主、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她的家人称,离开人世时,托妮·莫里森身边都是爱她的人。以《宠儿》《所罗门之歌》《最蓝的眼睛》《爱》为代表作的托妮·莫里森,往往被定义为首位获得诺奖的非裔美国女性,而对非裔美国生活文化的关注,也是她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于今年2月出版的《满口鲜血》(Mouth Full of Blood)回顾了托妮·莫里森的一生,托妮·莫里森四十多年来发表的散文、评论和演讲,都被收录于这部作品中。她解释了代表作《宠儿》《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也为自己早期写作中的一些部分而遗憾,比如在写讲述黑人故事的《秀拉》时,她选用了一个“迎合主流白人文化”的开头。

上一篇:2013秋冬最新变态传世页游甲油流行指南 下一篇:捆绑真便宜 AT&T版Aspire One仅80美元

相关阅读